“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长春应化所李成宇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18-10-22

  李成宇同志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9月博士毕业后留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现任长春应化所党委委员、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

  李成宇主要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稀土温敏发光材料获得应用,稀土交流LED发光材料和稀土着色剂已经实现产业化。先后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首届稀土青年科学家奖等。该同志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常常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但深入研究稀土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积极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到经济建设的中去。近年来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响应“率先行动”计划,承担了长春应化所“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的三个重大突破任务,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一、 坚定政治理念、学习党的理论。

  李成宇坚持将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工作相结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积极主动地参加党支部“三会一课”等政治学习,带头讲党课,主动接受思想教育,加强思想锻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广大党员群众竖立榜样,做到“又红又专”,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高质量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面向国家需要,勇于开拓创新

  李成宇以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己任,承担着新型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研发任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因其着色性能优异、无毒无害等特性,可以替代目前大量使用的含镉、铅的有毒有害颜料等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着色剂,广泛用于塑料、油漆、皮革、化妆品等领域;稀土硫化物着色剂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被我国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名录》。同时,稀土硫化物着色剂使用我国稀土库存积压严重的高丰度的镧、铈元素为原料,满足国家稀土资源平衡利用的重大需求,对高附加值稀土新材料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一个瓶颈问题在于,传统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的合成是在管式炉内以剧毒的硫化氢或二硫化碳为硫化剂和稀土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工艺复杂、危害度大、成本高,不能大规模生产,这极大限制了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的推广使用。面对困难,李成宇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在张洪杰院士指导下,基于课题组丰富的稀土发光材料制备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和广泛的文献调研,李成宇决定跳过传统的稀土硫化物合成方法,采用固态硫磺作为原料,并对反应容器和固硫、催化剂进行了多次设计和改进,经过大量的实验,李成宇团队解决了温和条件下稀土氧化物除氧加硫的关键科学问题,发明了温和条件下制备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的全新方法,使用通用隧道窑作为加热合成设备,为稀土硫化物着色剂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和关键工艺基础。除了稀土硫化物着色剂之外,李成宇同志还对稀土环境感知材料及其在温度和压力测量上的应用、稀土交流LED发光材料和器件的研发开展过深入研究,实现了稀土温敏材料在飞行器高超速风洞测温实验的应用,有效的服务国家建设。

  三、学以致用,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和推广

  李成宇将实验室的研发成果拓展为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连续化隧道窑中试生产线。在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中试生产线建设工作中,由于转化地点是在内蒙古包头,从长春到包头没有直飞航班,只能中转,要花一天时间,李成宇平均每个月要待一周时间在包头,而且碰到项目推进紧张时,更是不分节假日往返于包头和长春。李成宇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但他没有虑这些,而是一心扑在转化上,和团队成员一起看场地,选设备,讨论安装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中试结果和工艺设计等等。他们在包头建成了国际首条10吨级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中试生产线,并于2016年11月3日生产出首批产品。更值得欣慰的是,该项目于2017年11月与世纪中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投资10亿元在包头进行稀土着色剂的生产,目前第一期500吨生产线已在建设;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中试生产线建成投产也被遴选为中科院2017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李成宇将科技报国的思想与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追求,为我国稀土硫化物的科学研究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李成宇将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四个率先”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