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4月4日无机化学系列讲座(线上)

时间:2022-04-01

  报告题目: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与可视化

  报告人:王忠良 教授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报告人简介:王忠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分子影像与肿瘤精准诊治”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造影技术分会委员、教育部生物科学类教指委委员等10余个协会或专委会的理事、副主委、常务委员或委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多模态分子影像、药物靶向递送、细胞免疫治疗与肿瘤精确诊疗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PNAS, Angew. Chem., Adv. Mater., ACS Nano, Matter等国际顶级期刊,受邀在Chem. Soc. Rev.撰写综述。申请2项美国发明专利和12项中国发明专利,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陕西省青年科技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等。

  报告摘要: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癌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肿瘤边界的精确定位及残余灶和转移灶的准确检测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在分子、细胞水平对微小肿瘤进行在体实时动态无创的高灵敏检测,为术中精准识别切源和转移灶提供了机遇。本课题组通过仿生靶向策略、智能化策略、多模融合策略设计出一系列超灵敏分子影像探针,实现了对微小肿瘤的可视化,为肿瘤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报告题目:框架核酸界面化学及生物医学应用

  报告人:左小磊 研究员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左小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核酸化学与纳米医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委员会(SAC/TC387)蛋白检测工作组专家。从事生物传感、框架核酸等领域的研究。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Nature Protocols, Chem. Rev.,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SCI他引9000余次。曾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2017,第一完成人)、上海市曙光学者(2018)、上海市浦江人才(2013)等。

  报告摘要:生物探针的界面自组装及其精确调控一直是制约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发展的瓶颈问题,直接关系着生物探针的识别效率、识别速度和特异性等关键指标。我们致力于将框架核酸与界面生物分子的自组装精确调控相结合,可以在纳米级精度,实现生物分子的界面调控(包括对生物探针的组装密度,空间取向等)。在利用四面体框架核酸作为生物传感新平台的基础之上,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寸大小的新型四面体,可在2.38-12.8纳米之间精确调控DNA探针之间的纳米距离,并通过电化学,荧光,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这种界面进行了表征与测定, 并深入探讨了DNA探针的识别效率和速度与探针之间距离的密切关系。我们称此技术为“跨尺度的界面精确调控”,即传感界面具有纳米级精度的调控特性,同时又可以实现宏观尺度的制备。纳米级精确调控保证了传感界面的快速传质过程,而在宏观尺度的制备保证了极低浓度的靶分子与探针的碰撞几率。充分利用框架核酸精确可调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了针对蛋白质、核酸(DNA/RNA)、小分子等不同分子水平靶标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基于这一精确自组装策略发展的通用生物检测平台为实现多分子水平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奠定了基础,为实现癌症早期精准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报告题目:医生的自我修养

  报告人:杨洋 教授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

  简介:杨洋,医学博士,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STS、STS会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擅长单孔胸腔镜外科手术,早期肺癌的饰查、诊断和预后评估,基于肺癌分子分型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从事OPO肺移植器官评估、维护及获取。荣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青年首席科学家,并入选上海卫生系统“新优青”。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Small、Small Methods等国际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1F>20分文章4篇、1F>10分文章13篇,总他引213次,编译英文专著4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获得2018年度西班牙Rafael Hervada基金会和西班牙卫生部联合设立的唯一一项San Rafael奖,欧洲胸外科学会DGT Traver Grant奖、菁青化学奖、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技奖。

 

  报告题目:基于核酸计算的分子诊断

  报告人:韩达 研究员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韩达,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21年)。曾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17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20年)、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新锐奖(2020年)、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20年)、九龙医学青年奖(2021年)等奖励,入选全球权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生物分析,为医学诊断、化学和生物学研究提供新颖和先进的研究理论、方法及技术。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参与编写两部Springer 出版社专著Aptamers Selected by Cell-SELEX for Theranostics和Molecular Beacons。

  报告摘要: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关系到多种肿瘤分子标志物的产生与浓度变化。因此,借助多靶标多参数的分子诊断在肿瘤的早期与精准诊断中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核酸作为一种生物体天然的信息存储分子,具有强大的平行计算能力和分子识别能力,在精细、智能和复杂的分子计算中具有天然的优点。然而,受限于生物样品中靶标物(DNA/RNA)的浓度过低,且背景环境复杂,DNA计算很少进入到临床疾病的实际诊断中。为了发展DNA计算在复杂分子运算中的优势,我们建立了基于DNA计算的肿瘤分子诊断方法。该方法将机器学习算法模型通过DNA计算在分子水平上实现,可原位同时分析血清样本中多个miRNA的表达谱,在不需要人工干预和复杂仪器的情况下快速给出精准的肺癌诊断结果(准确率高于85%),其快速、低成本、低误差以及不依赖传统诊断方法的人工数据分析要求等优势,预期可以激发更多的临床应用,为肿瘤的无创分子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报告时间:2022年4月4日(星期一)上午8:30-11:3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线上会议室 会议号:787 489 859

  欢 迎 参 加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