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11月29日无机化学系列讲座

时间:2021-11-26

  报告时间:2021年11月29日(周一)上午8:30-11:00

  报告地点:长春应化所稀土大厦203(报告厅II)

 

  报告题目1:基于有机物构建的新型储能材料

  报 告 人:王恒国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报告人简介:王恒国,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第七批拔尖创新人才。2011年7月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博士学位,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开展锂/钠离子电池,双离子电池和有机/固态电池等。迄今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Mater. Today, Adv. Energy Mater.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论文被他引5000余次,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个人H指数35。部分研究成果获得2019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名)和2021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名)。

  报告摘要:新型储能材料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机电极材料具有理论比容量高,体系安全、原料丰富、环境友好和结构可设计性强等优点,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储能物质,属于新一代绿色电池的研发前沿与重点。我们基于有机物结构可调性的特点,实现了有机物的极性、活性位点和功能的可控制备,探索了n/p型及双极性有机物存储阴阳离子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全有机电池和双离子电池,相关成果对有机物的工作机理研究及有机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重要借鉴。

 

  报告题目2:多层柔性自支撑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储能领域中的应用

  报 告 人:孙海珠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报告人简介:孙海珠,2008年在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取得博士学位。2016年-2017年在多伦多大学化学系以访问学者身份从事研究,合作教授Dwight Seferos 教授。2019年受聘东北师范大学“青年仿吾”学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ppl. Catal. B. Envrion., Small, Chem. Mater., ACS Energy Lett., J. Mater. Chem.(A, B, C), ChemSusChem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文章90余篇;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编写著作1部等。课题组研究方向定位在新能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上,所获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储能装置、光催化和光解水等新能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报告摘要:在各类电子器件、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中,锂离子电池的面积比容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因此,构建具有高活性材料负载量及高面积比容量的稳定电极具有重要意义。自支撑材料可以避免导电剂与粘结剂的使用,但将活性材料直接生长在集流体上的传统方法并不能保证活性材料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仍附着在集流体上,并且,引入质量过重而又不能贡献容量的集流体,导致电极整体质量比容量降低。为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发展了基于柔性基底构筑多层活性物质的方法,通过调控层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构筑了稳定的具有高面积比容量的稳定的储能器件,所发展的方法具有普适性,构筑的器件可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多个领域。

 

  报告题目3:NASICON固态电解质的低温合成及其界面研究

  报 告 人:刘玉龙 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报告人简介:刘玉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就职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隶属于东北师范大学动力电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和固态锂电池的研究。2013年获得中南大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院士课题组从事锂电池相关研究。2018年博士毕业后,留组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合作单位包括吉林东驰新能源有限公司,加拿大庄信万丰公和中国国联动力电池研究中心以及加拿大唯一固态电池研发初创公司。目前已经在包括物理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Nature Commun., Adv. Mater.,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等高水平期刊发表专业论文。

  报告摘要: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电导率而备受关注。传统条件下,固态氧化物电解质的合成需要大于1000oC的高温烧结过程。本研究预计通过最新发展的冷烧结技术结合后退火处理来得到高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用LATP电解质作为示例,我们在120oC下制备了室温电导率为8.04x10-5Scm-1 的固态电解质。所得电解质的致密度为94%,活化能为0.37eV。通过高分辨电镜对其进行表征,我们发现在晶粒之间形成了高离子导电的晶界。这种新的烧结方法为发展固态电池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

 

  报告题目4: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简介

  报 告 人:刘 佳 讲师(东北师范大学)

  报告人简介:刘佳,硕士生导师。目前就职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隶属于东北师范大学动力电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高性能锂氧气电池的研发/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2008-2011年,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师从袁帅/赵尹老师从事光催化及燃料敏化电池的研究。2011-2015年,瑞典乌普萨达大学Angstrom电池研究中心,师从朱杰方老师从事锂氧气电池电极材料的研发。目前已经在包括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

  报告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讲话精神,在教育部大力倡导下,东北师范大学牵头组织实施“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与应用”产学研用合作项目,通过整合国内固态电池研发最先进技术的高校、研究院所和实体企业建立“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助力东北振兴。2020年3月25日,“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正式启动。固态电池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制高点,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平台的发展势必将加速推进我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人才培养基地、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的引领基地。“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的落地、将完成产业化目标,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在电池、电动车行业创造出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