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科学报】搏击应化产业新浪潮

时间:2020-09-04

  如今,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经成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急迫需求。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杨小牛表示:“新时期,我们需要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将实验室里的珍宝推向市场经济大潮。”

  刚刚获得科技部批复的吉林省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将以长春新区为核心打造全国重要科技成果集聚区和面向东北亚的技术转移枢纽,为长春应化所的成果转化道路揭开新的篇章。

  科技总公司的演变

  为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遵循中科院“一院两种运行机制”的方针,1989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科技总公司(以下简称科技总公司)。

  科技总公司总经理、长春应化所所长特别助理那天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科技总公司成立之初,经营的实体规模都比较小,主要有:热缩材料厂、保温材料厂、荧光材料厂、宝石车间、胶黏剂车间、高纯稀土车间、涂料车间、防水材料车间、对苏贸易部和总公司销售部等,1991年增加了气敏元件厂,1993年胶黏剂车间扩建为胶黏剂厂。

  经过几年的发展,科技总公司先后建立了一批开发生产实体,通过举办成果交易会、技术咨询、委托研究、联办公司等形式,加强了与地方的合作,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多次受到国家、中科院和地方的表彰奖励,被誉为“应化效应”。

  1994年,长春应化所对热缩材料厂进行股份制改造,以研究所的技术产权、房产、土地及热缩材料厂设备等资产作价3280万元,同时吸纳了内部职工116万元,以3396万元的注册资本,筹建了长春热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热缩)。

  1995年6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长春热缩并题词:“搞好热缩材料生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7年10月7日,长春热缩在上海挂牌上市,成为中科院第一家股票上市的所办公司,上市首日公司市值达到106752万元。

  诞生了第一家上市公司之后,科技总公司带领旗下产业加速了市场化进程。1997年4月,胶黏剂厂更名为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1997年,长春热缩、保温材料公司和长春高祥特种工程塑料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龙头企业,成为吉林省百亿工程项目和长春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进入新世纪,根据中科院有关政策要求,科技总公司对旗下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有限公司、长春高祥特种工程塑料有限责任公司等进行了改制,所持股份大幅下降,同时,从长春热缩的第一大股东退居为第三股东。

  那天海说:“长春应化所准确把握形势,适时将科技总公司由经营性公司变身为投资管理性公司,也推动科技总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技术走出去引回来

  那天海指出:“科技总公司已经成为长春应化所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和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机构,承担着解决长春应化所科研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任务。”

  新千年伊始,科技总公司响应研究所规划的“巩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已有基础,加速向长三角等经济发达重点地区转移延伸”的所地所企合作新战略,形成了东北、山东、长三角网络型所地所企合作新格局。

  2004年8月,科技总公司与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了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生物),专门从事生物可降解聚乳酸树脂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07年,海正生物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5000吨聚乳酸树脂的生产线,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聚乳酸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继美国NatureWorks公司之后全球第二大聚乳酸产业化生产企业。

  那天海介绍道:“仅2007年和2008年两年,长春应化所通过所地、所企合作助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百亿元,利税6.7亿元,经济效益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70多家企业,在当年的中科院研究所中位居前列,先后多次荣获中科院院地合作奖一等奖。”

  近十年来,科技总公司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打造了吉林省中科应化化工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浙江中科应化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青岛中科应化技术研究院和哈尔滨应用化学工程中心等五大区域平台。

  在将技术推出去的同时,长春应化所也不忘回报东北老工业基地,先后将在浙江台州产业化的聚乳酸树脂回引至长春市,建成了万吨级聚乳酸树脂生产线;将在浙江温岭产业化的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回引至吉林市,建设30万吨二氧化碳基塑料和千吨级二氧化碳基地膜生产线;将在成都产业化的稀土交流LED回引至长春市,建成了东北首条交流LED生产线;将在哈尔滨产业化的宽温动力镍氢电池回引至长春市,建成了4000万瓦时动力电池生产线。上述回引成果吸引企业直接投资13.5亿元,为新一轮东北振兴国家战略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2006年6月,科技总公司与长春科技发展中心、长春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长春中科希美镁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很快形成了稀土镁中间合金及稀土镁合金生产能力,公司研制生产的新型稀土镁合金及其制品,在国防和交通工业上得到了应用。

  此外,科技总公司还与四平健新气体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吉林天泽二氧化碳科技公司,与富士康集团共同成立长春宸泰科技有限公司和长春雍泰科技有限公司,与香港博大东方集团合作成立吉林博大东方新材料有限公司。

  聚焦区域发展难题

  由于长春应化所相关成果技术的特点,大部分需通过孵化企业来开展转化,直接进行技术转让或许可的情况较少。科研人员要带着技术参与到公司中去,甚至创办公司,这就面临一个问题:是否让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

  那天海认为:“虽然长春应化所鼓励科研人员投入成果转化工作,但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适合当企业家。”

  长春应化所科研三处处长孙小红介绍道:“一直以来,长春应化所都善于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比如,长春应化所从学科出发稳固自己的合作基础,不断推进重大项目的产业化。“很多项目从一开始设计到小试、中试,我们会寻找项目转化模式,思考是自己做小试、中试,还是和企业一起做,做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我们也给合作企业设置了一个门槛,要求合作企业至少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细分领域里也是有影响力的。”孙小红解释道,“因为特别小的企业很难和研究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而有影响力的企业有一定研发基础,与其合作会更长久。”

  当前,长春应化所与企业多以共建实验室的形式合作。孙小红指出:“以项目合作为根本,通过共建实验室,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研发问题,还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结长春应化所这些年来产业化工作的经验,孙小红说:“在成果转化上,我们考虑项目是否符合区域发展定位,是否能解决地方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将适合在区域发展的项目落地,解决区域发展难题。”

  杨小牛最后表示:“我们叫应用化学研究所,应用已经融在骨子里了。多年来,应化所一直两条腿走路,一是基础研究,一是应用研究,在应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由基础研究来解决,这也增进了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沈春蕾)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8-09-03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