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
唐涛 研究员;杰青

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电话:0431-85262004

邮箱:ttang@ciac.ac.cn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

邮编:130022

简历介绍

  汉族,1963年生于辽宁省。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现在,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任研究员,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其间,1996年-1997年在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研究。长期从事聚合物多相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包括:支化/接枝聚合物合成、聚合物发泡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碳化与阻燃、聚合物可控降解与回收再利用。取得的研究成果:(1)提出了聚合物纳米复合体系结构调控新方法,建立了聚合物共混物界面张力、分散相尺寸与增容剂浓度的真实定量关系,被国外学者称为“Tang-Huang”方程;(2)在聚合物熔体行为与发泡加工调控方面,阐明了熔体流变行为与发泡性能的关系,发明了有效调控聚合物发泡行为与泡孔结构的方法,三项聚合物发泡技术实现产业化,产品应用于风电、核电及汽车领域;(3)发明了组合催化方法,实现非成炭聚合物高效碳化生成碳纳米材料,为废旧聚合物高值化回收再利用、提高聚合物阻燃性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发表论文29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先后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国务院政府特贴(2002)。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微纳米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SAMPE中国大陆总会聚合物发泡材料与多孔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塑协阻燃材料与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第四届国际阻燃材料与技术会议执行主席。担任“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Cellular Plastics”、“Materials”、“中国塑料”期刊编委和顾问编委。

代表性成果

代表论文:

1. J. Gong, X. C. Chen,* Tao Tang*, “Recent progress in controlled carbonization of (waste) polymers”,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9, 94, 1.

2. D. L. Fan, M. G. Li*, J. Qiu, H. P. Xing, Z. W. Jiang, T. Tang*, “Novel method for preparing auxetic foam from closed-cell polymer foam based on the steam penetration and condensation proces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22669.

3. J. Gong, J. Liu, X. C. Chen, Z. W. Jiang, X. Wen, E. Mijowska, T. Tang*, “Converting real-world mixed waste plastics into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the adsorption of an organic dye from wastewater”, J. Mater. Chem. A, 2015, 3(1), 341.

4. Y. C. Lin, Y. H. Wang, J. Zheng, K. Yao, H. Y. Tan, Y. T. Wang, T. Tang*, D. H. Xu, “Nanostructure and linear rheological response of comb-like copolymer PSVS-g-PE melts: influences of branching densities and branching chain length”, Macromolecules, 2015, 48(20), 7640.

5. Z. W. Jiang, K. Yao, Z. H. Du, J. Xue, T. Tang*, W. B. Liu, “Rigid cross-linked PVC foams with high shear proper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matrix”,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97, 74.

6. K. Yao, X. Wen, H. Y. Tan, J. Gong, J. Zheng, W. Zhao, Y. Wang, D. M. Cui., H. Na, T. Tang*, “Insight on the striking influence of the chain architecture on promoting the exfoliation of clay in a polylactide matrix during the annealing process”, Soft Matter, 2013, 9(45), 10891.

7. X. Wen, J. Gong, H. O. Yu, Z. Liu, D. Wan, J. Liu, Z. W. Jiang, T. Tang*, “Catalyzing carbonization of poly(L-lactide) by nanosized carbon black combined with Ni2O3 for improving flame retardancy”, J. Mater. Chem., 2012, 22(37), 19974.

8. T. Tang*, X. C. Chen, H. Chen, X. Y. Meng, Z. W. Jiang, W. G. Bi, “Catalyzing carbonization of polypropylene itself by supported nickel catalyst during combustion of polypropylene/clay nanocomposite for improving fire retardancy”, Chem. Mater., 2005, 17, 2799.

9. T. Tang*, X. C. Chen, X. Y. Meng, H. Chen, Y. P. Ding, “Synthesis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polypropylene”, Angew. Chem. Inter. Ed., 2005, 44, 1517.

10. T. Tang*, B. T. Huang, “Interfacial behavior of compatibilizers in polymer blends”, Polymer, 1994, 35(2), 281.

代表专利:

1.   唐涛,陈学成,孟晓宇. 一种碳纳米管材料的制备方法,2006.12.06,中国,200410011179.7
2.   唐涛,姜治伟,宋荣君. 聚烯烃催化裂解制备氢气和碳纳米管,2009.07.29,中国,200510017038.0
3.   唐涛,姜治伟. 一种交联聚氯乙烯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2013.04.24,中国,201110255967.0
4.   唐涛,邢海平,姜治伟. 一种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熔体的制备方法,2011.08.31,中国,201010107870.0
5.   唐涛,李明罡,樊东蕾,邱健,姜治伟.一种极性聚合物负泊松比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019.01.22,中国,201910056382.2

代表著作:

1、何天白主编,“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第二章“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循环利用”,科学出版社,2015年。

2、殷敬华、莫志深主编,“现代高分子物理学”,第九章“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界面与增容”,科学出版社,2001年。

重大成果:

  (一)聚合物多相多组分材料体系界面与微结构调控的新方法

  通过共混或复合改性是制备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关键是如何调控多相聚合物体系的界面和微观相结构。针对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我们建立了共混物界面张力、分散相尺寸与增容剂浓度的真实定量关系(Polymer,1994,35,281),获得国际同行研究结果的广泛验证,被国外著名学者称为“Tang-Huang”方程(Macromolecules,1997304713),为实现不相容聚合物合金材料的高性能化和物理共混法回收废弃聚合物确定最佳工艺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结构与性能调控方面,率先探索研究了长链支化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基本行为,发现长链支化结构对于纳米复合体系的熔体行为及其微观相结构具有独特的影响规律,如:不符合爱因斯坦的黏度变化公式,并给出了机理解释。通过物理作用和化学键接的方法调控纳米粒子表面与聚合物分子链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调控纳米粒子分散状态的新方法并阐明了机理,实现了多种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同步增强增韧。上述结果对于深入认识和理解聚合物纳米复合体系的性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通过聚合物多级结构的协同调控实现高性能发泡材料的定制

  聚合物的多级结构与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的构效关系一直是高分子科学的研究热点。系统研究了多相聚合物体系中分子链拓扑结构、相结构对于流变行为的作用规律,发现相界面状态对于聚合物体系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阐明了分子链结构-熔体流变行为-发泡性能的构效关系,发明了利用自由基捕捉与非等活性支化单体方法调控聚丙烯等的长链支化结构,开发出性能优异并易于产业化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专用料制备技术。

  发明了有效调控聚合物发泡行为与泡孔结构的方法,包括:原位冷却发泡技术、温度-压力动态调控发泡技术等,建立了聚合物发泡专用料及其发泡产品中试研发平台,形成产业化技术工艺包,拥有3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三项聚合物发泡技术实现产业化,产品应用于风电、核电及汽车领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其中,依托本团队开发的高性能聚氯乙烯结构泡沫制备技术率先在国内建立第一条生产线,从配方原材料、工艺到生产设备,全面实现国产化,产品应用于国内风电叶片、轨道交通等领域,解决了上述产业发展需要高强轻量化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三)发明非成炭聚合物催化碳化方法并应用于塑料阻燃与高值化回收再利用

  如何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目前,每年有大量废弃聚合物被丢掉、烧掉,不但污染环境,也是资源的浪费。针对热塑性聚合物,我们在国际上发明了组合催化方法,使聚合物发生高效碳化反应生成碳纳米材料(Angew. Chem. Int. Ed.,2005,44,1517;美国授权专利1件),为聚合物高值化回收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通过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组合催化体系促进碳化反应的机理,实现了多种非成炭聚合物(如:聚烯烃、聚苯乙烯、聚乳酸等,以及多种废旧聚合物混合体系)高效碳化反应,制备出多种类型碳纳米材料(纳米管、纳米球、纳米薄片等)及其复合物。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件。利用这一高效碳化反应,还可以显著降低材料燃烧速率,提高阻燃性能。上述研究工作带动国内外14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相关跟进研究。